第(2/3)页 许朝阳和杨静宇同骑一匹马,在李海单他们领着大部队出发之后,骑马跨越过河流,开始往草原深处进发。 “朝阳,你和李海单聊鬼子,干嘛忽然间喊我老马?” 许朝阳坐在马屁股上,将李海单挖墙角的事说了:“咱不认不识的,无论对方是出于什么心理,还是防一手的好。” “咱们的命都是他们救的……” “你会不会想多了?” 许朝阳笑着骂道:“快把你那不值钱的善良揣裤兜子里吧,闻着都有味儿了。” “滚犊子。” 许朝阳真的很想用一天时间就将日本的特点、战术特征全都跟杨静宇讲清楚,可人家用这么多年才搞出来的体系,哪是三言两语就说明白的? 他只能尽力去说,什么日军步兵战术是怎么回事;在什么样的战术侦察下,会使用什么样的战术;又怎么会在以少量兵力的情况下,通过战术穿插,利用武器优势击退拥有人数优势、武器劣势的部队…… 甚至,还讲述一个案例,但,许朝阳是以日军‘日常训练’的形式讲的这个案例,且将案例由来全都推给了李海单,愣说是人家告诉他的。 他说:“其实在日军训练的时候,很少去训练在战场上彻底消灭敌军的情况,可当他们通过祖祖辈辈对咱这个国家的地理侦测,在拥有了1:25000比例的精确地图情况下,战术穿插的优势瞬间就体现了出来。” “都知道日军的战术是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继续轰,可其中的细节,又有多少人清楚?” “日军的炮兵精准度是哪来的?” “他们的肉眼观测,真的就比国土上现有部队强么?” 当然不是! 日本炮兵的精准度,源于观测气球,他们会在战场20公里外将观测气球升空,若是野外作战,观测气球这会挂在重达五吨的系留车上,以保证观测气球升空后的安全。 观测气球上的观测人员就是炮兵的眼睛,他们会通过搭配电话的观测气球将数据汇报上去,这种观察搭配合高倍望远镜(现有的),远比侦察机飞过的时候匆忙看一眼要精准得多。 这才是日军炮兵精准度远高于国内部队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炮兵轰完,步兵当然就可以冲了,鬼子步兵的单兵素质和精准度能让炮兵轰炸过的阵地打不出什么像样的反击,在武器装备落后、战术意识落后的情况下,败退,是自然而然的事。 那日本子能让你如此轻松的退走吗? 不会。 他们会在两军接触的一瞬间,就判断出这一仗能不能打,只要看到了胜利的苗头,就立即派遣小股部队绕后,这支小股部队会凭借手里的地图优势,等待在我军即将败退的道路上,一旦发现撤下来的士兵,便立即凭借火力优势痛击尾部,使其由败退变成溃退。 这么做,既能不让撤下来的部队通过短暂修整重返战场,还可以摧毁士兵的信心,士气一旦滴落,仗就根本没法打。 那如果堵截出现了偏差呢? 这支小股部队会迅速重返战场,以武器优势形成侧翼火力,在战场上的日军冲锋时,让阵地上负责防守的部队莫名奇妙的遭受侧翼攻击,从而完成由堵截转变为钳形战术的改变。 对,这时候的日军,可以不凭借人数优势,单凭借武器优势,对训练素质不高的地方军队打出钳形攻势,简单的一个炮兵轰完步兵冲,让他们玩了个千变万化。 第(2/3)页